第401章兴顺 (2 / 6)
能够想到的,能够从其它同类型的报纸上“吸取”的成功经验,钟任那是毫不犹豫就采纳。
如此这般,死撑了一年又3个月之后,靠着一些本地大房地产商担当“回头客”,在“当代都市晚报”上投放广告,这份“子报”居然开始“收支”勉强维持“平衡”了。
这真是一个历史性的阶段呀。
首先要“收支平衡”,报社不再亏损,钟任的“子报”总编辑的位置才能“坐稳”。否则,随时有可能被“临阵换将”。
李社长也算是有足够魄力的了,在连续亏损了15个月的情况下,仍然给予钟任最大限度的支持,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x
另外,这类报纸也确实找对了“路子”了,专门的去开拓小市民的市场。
经过一年的沉淀时间,由普通小市民自发“订阅”这“子报”的数量,逐月递增。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基础前提在,本地的大房地产企业,或者外地“进驻”到本市的“大房企”,他们尝试着在这份“当代都市晚报”上投入楼盘的广告,居然对“楼盘”商品房的销售,起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如此一来,它们继续在“子报”上打广告,充当“回头客”的动力就更足了。真心是积极热情的投放各式各样的广告。
首先,就靠着那些“房地产”的广告,“子报”逐渐的实现了“收支平衡”的可喜转变。
实现了这关键一步,不再需要报社“亏损”来支撑“子报”了,钟任才好去开拓其它“商家”的广告来源。
至于“子报”的发行量,钟任反而不怎么担忧。这份毕竟就是一份“小市民”们爱看什么新闻,“子报”的记者就“采写”什么新闻,而“编辑”呢,就专门挑选“小市民”喜欢阅读的“自由来稿”,予以刊登。
有时候编辑记者那没那忙碌了,也会“策划”一些吸引小市民的招数。比如说,每天开设“半版”以上的“市民热线”的专档。
在那样的一个“专栏”中,主要从“小市民”打来的反映问题的“热线电话”中,挑选出具有吸引力的话题,予以刊登。然后,由报社出面,去联系相关的部门,询问解决市民关注的这事儿的解决方案。有时候短时间无法解决的,“子报”方面还会持续的予以“关注”,追踪报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