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兴顺 (3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01章兴顺 (3 / 6)
        总之,为了办好这样的一个“热线栏目”,“子报”专门为这样一个“栏目”配备了3部固定电话,用来接听小市民的“来电”。

        固定电话,当然很便宜。但那不是重点,关键的是在“人员”的配置。3部电话就得配3个专门的“接线员”,来负责接线,录下广大市民的“诉求”。

        这3个额外工作人员的每月工资,就得发放不少。所以说,不是不想多设几部“热线电话”,是人员成本实在有点高。

        这还仅仅是“子报”的半个版面到一个版面的“热线电话”,就得占用如此数量的人力成本,整个“子报”,固定的每天出版36版以上,那人员的配置,还能少得到哪里去

        因此,“子报”一天不实现“收支平衡”,那就一天得“赔钱”,那都是真金白银的赔钱出去的。

        好在从最开始的每天印刷3万份“子报”开始,从第4个月开始,印数就涨到5万,然后每月以增加1万份的数量,增加着印数。

        到了第15个月,这个“子报”的印刷总数,已经逼近了20万份了。x

        居然比“本报”摊派式的“发行总数”,都要高出一截了。

        而且尤其令人欢欣鼓舞的,是那个“子报”的印数,那是绝大部分都由小市民自发来“订阅”的。少部分则是广告商要去“分发”,推广楼盘所需。

        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子报”之所以迟到现在才实现“收支平衡”,主要还是它实施的是“厚报战略”。

        也就是说,除了每天固定的32个版面,如果有广告的话,就额外的增加广告版面。

        由钟任“总编”的这份“子报”,无论每天的广告多寡,都不会去挤用那固定的32个版面。因为,如果像“本报”那样一有广告,就直接用掉“原有的版面”的话,那读者能看到的真正的报纸内容,就严重缩水。

        “本报”的版面,就算被广告给“压缩”掉了,那也没有人有意见。毕竟它本来就是绝大部分“公家”订阅。

        而这“子报”不同,九成九是由小市民自发“订阅”的,你压缩了人家喜欢看的内容版面,人家觉得不值了,以后谁还想“订阅”你这报纸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