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太守行春(下)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2章 太守行春(下) (2 / 2)
        “怎么?你还不知道?你乡中缺了一员乡佐,昨文直公奉县君之命,特来你乡中询问荀君意见,看该任用何人为好。荀君只推荐了你一人啊!你奋发图强,有青云之志,足堪大用。”

        “啊?”

        时尚心中石头落地,去了紧张不安,换来满心欢喜,随即对荀贞充满感激,连连逊让,道:“荀君谬赞,荀君谬赞。”自呼己名,又道,“尚乡野愚人,无才无德,怎当得起荀君称赞!”乡佐虽是乡中吏,但主管财务,权力不,和里监门比起来,一个在上、一个在地下。

        这个功曹书佐把任命书交给他,道:“从现在起,君即本乡乡佐了!”顿了顿,又感叹似的道,“荀君真是道德高洁啊!推荐了你,却又秘而不露,不居其功,难怪能深得县君赞许。”

        两汉之人重德义,崇恩信。

        “重德义,崇恩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民间,游侠们“尚气轻死”,常有为报恩而慨然赴死之事。一个是在官场,“门生故吏”对“老师”和“举主”感恩戴德。

        对被举荐人来,“举主”就是他们的恩人,不但平时对“举主”感恩戴德、言听计从,视“举主”如君父,并且甚至当“举主”去世的时候,有些被举荐人还会去官服丧,像儿子一样的尽孝。先帝时,跋扈将军梁冀曾多次聘请过一个叫赵敦的人,赵敦每一次都拒绝了他,不肯应聘。尽管梁冀被士大夫们强烈的憎恨,然而在他身死族灭后,赵敦却为了报答他的“知遇举荐之恩”而不顾朝廷不准人去吊唁的禁命,独往吊祭。这种习气发展到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了凡“举主”所举荐者,多为“年少能报恩者”。

        也正因为有这个社会风气在,所以在知道荀贞“秘而不露、不居其功”后,这个功曹书佐就不禁称赞他“道德高洁”。他对时尚道:“荀君乃名族子弟,声闻郡县。今我来了你们乡中,如果过而不拜就实在是太失礼了。我准备去拜见一下他。时君,你要和我同去么?”

        时尚当然要去。荀贞可以对举荐他的事“秘而不露”,他却不能在已经知道聊情况下还装聋作哑、不去谢恩。

        这个功曹书佐当即令吏卒前边开道,驱散围观的里民,与时尚携手同校里门外,停放着这功曹书佐来时乘坐的牛车,便邀时尚同坐,两人在七八个吏卒的簇拥扈卫下,径去乡中官寺。

        到了官寺,荀贞却不在寺郑

        ——

        1,当“举主”去世的时候,有些被举荐人会去官服丧。

        荀氏八龙中最有名的是“六龙”荀爽。他曾被司空袁逢举荐过,虽然没应,但是在袁逢死后,他却为之制服三年,“当世往往化以为俗”。应劭也:“当时论者归为厚”,荀爽的这个举动得到帘时名士们的称赞。不过,在应劭看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指责论者不能深察,并认为荀爽之类的事挟於义足责’”,“在他看来,为了先前的举主的去世而服丧、尽孝,甚至去职,这类行为所表现的,实所谓顾私恩,不勤恤国事,弃大为”。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m.xinbiq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