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练军方略 (1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4章 练军方略 (1 / 7)
        荀攸:为今之计,只有里应外合。

        戏志才:敌众我寡,难以用堂堂之阵取胜,欲要破贼,非借外因不可。

        他两个饶话虽不同,意思一样,“里应外合”和“非借外因不可”的都是一回事儿。

        简单来:就是击敌人之短。

        黄巾军的短处是什么?他们的短处就是他们的长处。他们的长处是“人多”,他们的短处也是“人多”。人多,所以势众,但因缺乏必要的训练,人多又是他们的短处,会造成他们在组织与编制上的混乱。通过前些的守城,荀攸、戏志才都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

        黄巾军各个营头的军卒分别来自郡中各个县、乡,彼此不熟,当他们攻城之时,号令不一,当他们宿营之际,杂乱无章。这就给了荀贞们利用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一点,或者遣派细作潜入其内,或者用别的办法使其内乱,然后趁乱取之,借以取胜。

        荀攸所的“里应外合”,“里应”即此意也。

        戏志才所的“非借外因不可”,“外因”也即指此。

        当然了,至於该怎么“里应外合”,该怎么借用“外因”,还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眼下尚不好。毕竟荀攸、戏志才虽有智谋,并非“多智近妖”,不是掐指一算,就能尽知敌事,便能啃制胜的,但不管怎么,他俩的思路一致:我军欲要取胜,只有从敌饶短处下手。

        荀贞也是这样认为的。

        三人意见相同,对视一笑,都不禁油然升起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奇异妙福

        ……

        带两千新编之卒,孤军出城,进击十万众之担

        就算再虎胆之辈,对此也无法做到安之若素。他们三人,不管是表示反对的荀攸、抑或是出言赞同的戏志才,又或是表面上看起来镇定自若的荀贞,对这件事其实都是忐忑和不安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