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唯先顺势能造势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8章 唯先顺势能造势 (1 / 3)
        曹操、袁绍各有际遇,闻得袁绍升迁虎贲中郎将后,荀贞给他去了封信,表示了一下祝贺。

        时入四月底,随着气的渐热,荀贞的太守府中也热闹了起来。

        却不是因为快到夏收之故,也不是因为程嘉、魏光等搜集邺县赵家违法罪证的缘故,把太守府变得热闹起来的,多是郡中诸县各个大族的家长、郡中的名儒、地方上致誓国朝旧吏。

        他们来拜谒荀贞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有的托辞以夏收之名,是来恭贺荀贞今年夏收会不错,有的则是托辞以感谢荀贞安定了魏郡的局势,有的则是打着感谢荀贞“使魏郡文风复又昌盛”之名,——荀贞去年令尚正等郡吏修缮学校、重办教育,这多半年来,入学的学生不少。不过,不管他们打的是什么旗号,托的是什么名目,其实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同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举孝廉。

        去年的时候,荀贞是“守”魏郡太守,仅仅是代理而已,尚未转正,不是真二千石,换言之,是假二千石,假二千石除了在有朝廷诏书的情况下之外,是没有权力举孝廉的,而今年的情况就不同了,荀贞在今年二月时已被朝廷转正,也就是,他现在已经有了举孝廉的权力。

        由是之故,郡中这些有头有脸的人们纷沓前来,想要从荀贞这里走个门路。

        汉之仕途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刀笔吏入仕,也就是从郡县吏做起,一步步积功劳而得升迁,最终可能会被某个贵人、公卿看重,得以被举入朝中,从而转为长吏,这种升迁途径在两汉、尤其是前汉是不乏先例的,优点是即便你身为寒士,也有机会出为二千石,缺点是这种升迁途径的机会太,而且升迁得太慢,下十几个州、百余个郡国,多少的郡县吏员?指望走这个途径升迁上去,能力、机遇缺一不可,能因此而出人头地的可以是少之又少。

        再一类就是由孝廉而入仕,汉之孝廉就如唐宋的进士,一为孝廉便如鱼跃龙门,身价立刻大不同,即是进入了朝廷的候补吏员之列,一旦有缺差,走走门路,可能起家就是县令长,乃至如果名气大、家声响亮,那么起家就是千石、甚至二千石的太守国相也非不能。

        所以,相比由吏入仕,由孝廉入仕实为仕途之捷径。

        亦由是之故,郡国里一年一度的举孝廉,每一次都争夺得很激烈,特别对郡中的冠族右姓来,这每年一次的郡举孝廉更是族中的头等大事,如果族中的子弟能被举为孝廉,首先有利於他们的家声,其次,当了孝廉就有机会入仕,也有利於巩固或增强他们族中在地方的势力。

        又因此之故,每年举孝廉的时候,皆是郡国守相发财、或者卖人情的绝佳时刻,为了能争到一个孝廉的名额,不少冠族右姓无所不用其极,或者奉上大笔的财货,贿赂郡国守相,或者求来朝中显贵的书信,迫使郡国守相不得不卖个面子,再有卑鄙点的,甚至不惜败坏竞争对手的名声,——邯郸荣是怎么当上孝廉的?不就是因为荀贞的请托么?赵郡是这样,有请托之风在,魏郡也是如此,事实上,早在二三月时,也就是荀贞被朝廷转正的消息传到魏郡时,这股暗潮就开始出现了,经过这么些时间的发酵,终於在此时达到了**。

        而且相比赵郡,魏郡的请托之风更盛。

        魏郡是个大郡,人口远比赵郡为多,人口多有好处,按二十万人口可举一孝廉的规定,每年可以举荐的孝廉人数会多一点,可人口多也有坏处,人口一多,郡里的士族也就会多,而士族一多,士子就多,除了这些士族,还有大批的凭借自己能力求学、出名的寒士,这么多的人,一年只有两三个孝廉的名额,可以想象,其争夺的程度是非常激烈的。

        最高峰的时候,一之内,荀贞就要见两三拨人,对此,荀贞有两个感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