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聪明人这事 (2 / 6)
“其实,永王的军队在实际战争中,不堪一击。李白这个说大话的人,把任何小事都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读了他的诗,估计永王自己也像打了鸡血似的,这点实力,就想分庭抗礼,不知轻重。糊涂的王带着糊涂的诗人,就这样了。”
小苏不解地问到:“他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办这么糊涂的事呢?”
“太想一展抱负,太想当官了。被追求蒙蔽了双眼,将虚幻看成了真。扭曲了判断,就是这样了,你敢说,你没这样的经历?”李茅的话有点直接,点了小苏的痛处。
小苏有点不好意思,他当年被小马所忽悠,不也是发财心切,狂心不歇的缘故吗?
“也不能说他是糊涂,他是给自己的标准定得太高,现实中没有实现的途径,一个貌似冒险的道路摆在面前,他也想去试试。”我解释到:“李白给自己定的地位,不仅是要当官,甚至是要当一个改变天地的官,当皇帝的老师,建开疆辟土的功勋,挥洒自己豪放的意气,纵横江湖、快意恩仇,这恐怕是他的本性吧,从他的诗就可以看出来。大抵天才就这样,天下已经装不下他,总要做一些冲动的意气之举,不然对不起自己的热情。”
李茅问到:“李白的定位太高我承认,杜甫的定位估计就很低了,那他为什么没有好结局呢?”
“杜甫啊,在我看来,他的定位更高。如果说李白做官是想施展个人的抱负而已,杜甫就简直是以天下为已任的一个人了。也许最开始,他只是想在京城混口饭吃,毕竟他比较穷,想落个长安户口。但高考失败,就到处托门子,走关系,为的就是讨口饭吃,不过,他人老实,又不会像李白那样吹牛,也没钱打点关系,所以处处失败,境遇凄惨。”
“但后来,他的个性就显示出来了。当肃宗登位后,他政治上还是清醒的,就去投奔新皇帝,得了个拾遗的官位,但他仍然不知轻重,犯颜直谏,得罪了皇帝,又被贬了。他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为了天下为了良心,可以不顾自己的荣华,这是读书人的楷模。为什么叫他诗圣,除了他诗写得好以外,他做人的道德良心,也可称为圣人了。这么高的定位,在乱世,是不可能成功的。”
小苏笑到:“庄哥,你给我普及了知识了。我原以为诗圣是指他的诗写得太好,想不到,还有道德理想的缘故。”
“当然,他的诗确实写得好,光从写诗角度上讲,他也是圣人。这是他本人的良心与才华的体现,更是那个巨大变故的时代给予的,后世人,即使有他的才华与理想,也不可能如他那样,有如此巨幅波动的生活与时代了。后来没产生新的诗圣,不是后人不行,而是没那个时代的机遇了。”
李茅问到:“难道他是遇上了好时代?怎么觉得有点滑稽?毕竟人家过得这样惨?”
“至少从诗人的角度看,他是幸运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他是艺术家最有生活的人。他见证过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朝代,大唐盛世。他交往和见识的长安是世界第一在都市,世界的中心。他见过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听过最伟大音乐家李龟年的音乐会,看过最美的女人杨贵妃编排的舞蹈,见识过最厉害的舞蹈家兼武术家公孙大娘的剑舞,贵妃及宰相在长安河边春游的场景也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后世诗人,如果见到过任何其中之一的盛况,都足慰平生了。你想想,这些见识,岂是后代能够赶上的?当然,他也经历过中国最悲惨的时刻,安史之乱。投宿孤老家庭,流离逃难人群。家人因饥饿而死,茅庐因破而寒。曾寄人篱下有乞讨之辱,曾困守茅屋有童子之欺。后来当官也算厅级干部,得罪皇帝又流落江湖。庙堂之高与底层之苦皆有尝试,肥马轻裘与衣不蔽体皆有经历。这种丰富的人生体验,只有在他那个时代才会拥有,这就是他作为天才诗人的幸运。”
“从杜甫的诗来看,他主要成就几乎涵盖了所有题材。从生活到感情,从国家到民众,无所不包。可以这样说,凡是你认为值得咏叹的东西,总有一首杜甫的诗,摆在你前面。所有在文学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在情感上有独特体验的人,都可以在某一首杜甫的诗中,找到学习的榜样。诗歌的百科全书,那是一个诗人的轴心时代,杜甫是轴心中的元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