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冯姨的客人 (3 / 5) 
        大家都笑了起来。
        那边菜已经上桌,我们全部都上桌开始吃饭。朱先生吃饭是不讲话的,今天饭桌上只摆了两瓶浙江的加饭酒。我注意到,朱先生也只饮了两三杯,倒是吃了一大碗米饭,吃了些素菜,也吃了一点鱼。
        饭毕,回到客厅,继续聊天。高叔先问道:“朱先生,不知今天的饭菜合不合口味,您吃饱了吗?”
        朱先生笑道:“你们准备的饭菜完全是按我的习惯来的,估计你们年轻人怕是嫌清淡了。我只有一个意见,你们吃蔬菜要讲季节性,不要吃反季节蔬菜,不要吃外来的没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蔬菜。”
        冯姨问道:“我们又不是农民,我们也不太清楚什么是反季节蔬菜什么是外来品种,您教我们一招呗?”
        “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一般来说,市场上最便宜的蔬菜就是当季的当地的,这个好鉴别吧?”
        “原来是这样,今后就照先生说的办。但是,这又是为什么呢?”
        朱先生顿了一下,缓缓回到:“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要地说,人的饮食应该顺应所处地的自然规律和环境,这才是养生的原则。在哪个地方就吃哪个地方的出产,哪个季节生长什么,就吃什么,这就叫顺应。方位和时机即是地利和天时,顺之方能使人和”。
        关于方位和时机,在我预测时,就意识到它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问题,难道中医理论中也运用这一套吗?我突然发问:“请教先生,从您的养生医学经验看,同样在中国,南北饮食习惯差距、四季养生方式方法,都有其必然的道理吗?”
        朱先生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小杨,说道:“后生可畏,小杨,看到没有,小庄这么年轻,也能提出这么好的问题,请问,你是接触过中医吗?”
        “没有,一天也没有,但我学过周易,我觉得周易也非常重视时机和方位,所以有此一问。”
        “关于方位,南橘北枳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但从饮食习惯而言,又有其气候地理和身体关系的原因。比如,北方人喜欢烈酒,如二锅头,是因为可以驱寒。四川人爱吃花椒,因为四川盆地雾气重,需要除湿。我们渐江人喜欢喝黄酒,那是为了温胃。广东人喝汤到了极致,会去除汤里的食材,只是为了通过增加胃里的水分逼出多余的体液,蒙古草原热爱奶茶,那是为了更好消化肉食。这就是气候地理与人体的关系,导致饮食习惯的不同。至于说到时机,仅以四季养生来说,《黄帝内经》写得明白,夏要晚睡早起,但冬天要早睡晚起,不是你们今天流行的统一早睡早起,按中医传统,那只适宜于春秋。”
        经老先生一说,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朱老先生突然转向我说道:“小庄你读过易经,没读过《黄帝内经》,你不知道,它们的哲学体系是一样的,都是追求道,都讲阴阳五行,所以,你有这样的思考深度,是可以理解的。古人讲:秀才学医、手到擒来,易经是儒生必修经典,秀才学医,读《黄帝内经》就占了个大便宜,所以,手到擒来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