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她们的配合 (5 / 6)
他对自己的人生选择,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七十来岁的人了,在街边风吹日晒,游荡异乡,无论如何评价,也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难道,这些年算命的经历,没给他人生提供什么帮助吗?
比如,这些天,他孙子开的店子已经开始走向正轨了,而他,坚持要搭我的车,甚至坐公交,都要到那条街上工作。摆摊,成了他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怎么就这么难改呢?在他解决了基本生活过后,还有这必要吗?
他是没有双休的,他的双休,就是天气不好的时候,街边没有容身之所。他也是没有节假日的,越是节假日,他越要坚持到最后。他这么忙,得到了什么?
他没得到什么,但这样就肯定地说,他的人生是失败的吗?不,也许,他觉得,仅凭自己的一张嘴,就可以养家糊口、走南闯北,也许他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父母的生存方式,足以自慰了。
也许,在给别人作鼓舞性提示时,他在别的的笑脸上,看到了某种快乐,并且以别人的快乐,来安慰自己的人生。
当人群成为一个社会时,社会对你的反馈,就在人生意义上,形成一个独立的判断,也就是说,别人的评价或者反馈,就足以让你浪费掉或者说是享受掉整个人生。也许,师傅就乐在其中吧。
但疑问却是现实的,面对他的孙子,他最想帮助的人,他以其微薄的能力,却无法办到,这是他最大的痛,但无奈,这并不是他的追求,他在此,却饱尝失败和挣扎,他肯定痛苦过。
那一天,我们坐在后坐上,他对我神秘而稍带得意地比划手势,表明他今天挣了六百块钱,那种由内而外的得意和高兴,不是装出来的。他的希望和努力,得到了些许的回报,他满意且知足,只要不面对孙子的境遇,他本可以一直这样知足下去的。
一个如此经历丰富的人,无法完成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无法为自己最爱的人作出有意义的努力,这肯定不是好的人生。他与我的性质不同,我是有能力,但不知道该向谁使。他是想使劲,却没劲。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想了半天,好像得出了答案。他的问题,还是那个老话题。他因贫而困。困顿,让他没有力气走出循环,在底层旋转,耗费了他大半个人生。
他缺少一个机会。他一生最大的投资,应该是家乡那栋三层楼的房子了。他的成长和希望,都寄托在农村。而人算不如天算,今天的中国,希望必须寄托在城市,才跟得上人流的趋势。他以过去自己在农村的经历,以为高房大屋就可以娶得来孙媳妇,他想错了。
他想错了,并不是他不精明。在农民中,他应该属于最精明的那一类人。他想错了,是因为时代变化太快,谁也没想到。
我想起马恩在经典中的那句话的大意资本主义如同有魔法一般,从地底下呼唤出巨大的生产力,一百年的时间,改变世界的程度超过了过去所有历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