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智者的下场 (5 / 7)
想带领群众,就得假装离群众不太远。当然,利用群众愿意相信的假话,欺骗群众,这一招希特勒用过,很好使。
关于思维模式的突破,我曾经看过一些资料,有一些启发。
比如,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中,是容忍不了碎片化的。也就是说,有整体性的洁癖。比如我们看到太空,总是把空的部分想象成蓝色的背景。
庄子以疑问的方式告诫过群众,但群众不细想,没能力想,也不相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实,天没有颜色的,宇航员告诉我们,天没有颜色。但我们的认识习惯,喜欢脑补那些我们没看见的东西。这叫塔西陀陷井。
脑补的东西是虚假的,但我们习惯于相信它。我们认为,碎片化的东西,肯定可以圆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没有形成整体,我们用想象把它补全。就像贴瓷砖,必须严丝合缝,我们心理才会舒服。
但有智者告诉你,世界是碎片化的,你肯定接受不了,因为这会给你造成痛苦。
我在乡中时,经常拿第一,还经常有考上好大学的幻想,很是美妙。但到县中,听到二娃与宿舍同学对答案时,才知道自己成绩有多差,那时,我感受的是痛苦。毕竟我是读过书的,还相信有高人,毕竟那是二娃,我愿意相信他比我学得好。
但普通群众,是不愿意相信智者的答案的。因为,谁愿意承认自己笨呢?你的聪明我学不会,我就当你是骗子。
有的人最爱以自己的偏好脑补的。比如那个餐馆老板,以老江湖自居,他先用脑补把我看成作家。但事实接触多了,才否定自己的判断。那个领班,把我脑补成一个等待恋人的人,被我亲口否定。
将心比心,是普通群众理解别人的方法。但在高手面前,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当年,爱因斯坦就遇到过这种麻烦,因为相对论太过离奇,其他物理学家理解不了,就骂他是骗人的。伽利略也遇到过这种困境。
我们承认,连先哲们都说过,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或者佛陀也说过,有因就有果。但是,他们所说的联系方式和因果的作用机理,我们理解不了。我们总是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或者说按我们理解得了的方式,来脑补这种联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