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书与事有别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二十三章 书与事有别 (4 / 5)
        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撇开表面上的泡沫,而直接关注其内在实质。就分析信息来说,信息的细节保留得越多越好。但是细节会造成干扰,所以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排除细节的干扰。

        阅读历史,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特别是要看事迹,不要盲目采信评价。

        卫青是名将,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出色军事才能,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良好机遇,拥有一般人不具有的赫赫战功,但是,如果我们只信评价不信事迹,他就会从英雄被塑造成小丑。他的遭遇尚且如此,其他那些根本不可能记载这么多事迹的人呢?或者学以致用地说:社会上的普通人呢?

        卫青李广的事情摆在这里,读书之时,识人之时,怎能不小心呢?古人说,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古人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这就是叶公好龙,这就是认识与实践相冲突啊。要解决认识与实践相冲突的问题,就要学习。

        学习不是看看书、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往脑子里一装就行了。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但是读史要读懂才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智,但是读史也可以糊弄人。越读越糊涂,读出一脑袋浆糊的人也不少。

        历史上人们对李广的解读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了。三国时代的刘廙说:“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是重失也。”南辕北辙,越努力越失败。所以读书必须掌握基本的方法。

        当然,苛求每一个人都能突破文字的重重困扰看清实质是不现实的。所以真糊涂了,我们也可以谅解他。比如说史记的记载。

        读书也不要简单的全盘否定。司马迁的文笔很好,读起来很热血,这就是史记的积极意义。术业有专攻,历史学家也不是全知全能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借助历史学家的记载去看历史。

        任何人对事物都有一个认识过程,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看明白,有的人可能早早就看清楚了,这是正常的。有的事情我们可能做得好一点,但是别的事情也许我们做得要差很多。比如说,我们就很难写出史记这样好的文章。所以不必因为史记存在纰漏就觉得史记一无可取。脑子不是跷跷板,不能这头放点东西,那头就不要了。跷跷板,两头翘,这不是思考的办法。

        人要学习,要勤勉而持久的学习,通过学习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古人说,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又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智慧来源于哪里呢?智慧并不是仅仅来源于天分,也不是仅仅来源于某次事件的灵机一动,而是来源于持久并且勤勉的学习,来源于持久地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努力。读书说的不是死读书,而是知行合一的努力。

        人如果不学习,不能勤勉地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而是每天都过着“欲胜义则凶”的日子,那么叶公好龙、南辕北辙、对面不识的事情还会少了吗?韩非曾经说过一句话:“儒以文乱法。”孔子自己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虚妄矫饰的东西是很多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世界上一以贯之的道理,就是“实”。

        虚妄再多,也不等于就无法认清真实。抓住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以破除虚妄。先秦哲学家都在谈别囿。东汉思想家王充也说“疾虚妄”,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藏之约,行之行,可以为子孙常者,此言之谓也。”

        周武王为此写了十七条铭文,写完之后,他还谦虚地说:“予一人所闻,以戒后世子孙。”周武王是开国之君,他是可以这样说的。我没这个资格去告诫谁,我只是谈一谈我的想法。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坚持立足事实,那么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以尽量避免被情绪节奏坏了事。所以,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个原则:读书写字,不能为浮华所蒙蔽,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