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去统一性 (2 / 7)
但这种因果与我们所说的历史和人生经验,是有区别的。它是三世因果。也就是,反因果放入前世和后世两个维度,整体来参考。但,前世和后世,是我们认知的断点,我们无从判别,所以,就造成了认识上的困难。
我们踩死一只蚂蚁,这只蚂蚁有什么罪?它只不过碰巧与我在行进的线路上偶尔遇上了。它既没能力躲避人类,也无从判断。
假如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就是那只蚂蚁,我们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吗?
断点,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对未来的不确定,让人们很没有安全感。这很不舒服,但现实总给我们这种印象,让我们很是焦虑。
那些所谓的统一性的大师们,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以寻找真理为名,制造了许多模式,仿佛真理尽在掌握,仿佛命运可以自主。这,是不是一种自嗨?
人们天然有追求确定性、绝对性、统一性的动力,因为心理安全的需要。
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开始,人们喜欢制造某种大一统的模式,比如什么理论模式、逻辑模式、数学模式、仁义模式、道德模式、易理模式、风水模式等等。
每一种模式,给你一个前提,世界是连续的、有规律的。你没有发现规律,是你笨。但是,多少聪明人,仍然死得不明不白啊。
人类的模式,大概可以确定的不多,但死亡是必经模式,这倒没什么置疑。既然它不可避免,何必怕它呢?怕又怎么样?改变不了什么。于是,及时行乐,或许更为经济。
在周易古卜筮法中,五十五根草,总有一根单独摆出来,示意,总有一分天机,是人力算不出来的。这仿佛很高大上,但是不是祖先有意为之呢?为那算不准的,预先留个借口呢?
哪怕是单一事件的是非判断,董先生也只能到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准确度。他也说过,没有能够到达百分之百的人。如果有了,那就不是人,那是神。
何况,任何事件,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简单的是非题。人生不只唯一答案,所以,这事的准确率,不是太高了。
我们总以为可以找到一个简单的公式或者法则,可以推演复杂的人生,这是演绎法在作怪。但这个法则有个好处,就是简单。过去简单而与世界的复杂性不符,所以,大概也只是起个心理安慰的作用。
牛顿的时代,长达几百年,人们以为物理学已经终止了,人类了解得差不多了。谁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后,推翻了许多结论,以至于从情感上,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都不愿意相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