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生与死界限 (2 / 5)
但是,这个群,却如此与众不同。这个群里,最老的有60后,比如与我探讨过的“平凡”,她是一个退休妇女。还有与我交流的90后IT男。这个三十年的跨度,居然可以在一个论坛上生存,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分析的现象。
肯定有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一些基本的共同点,让这如此不同的人,在此聚焦。
我分析了几个特点。第一,这个群里的人,都有文化,最低也算是高中毕业的,七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在他们那一代,也算是有知识的少数人之一了,参考当时的高中入学率就知道。
第二,这个群里的人,都有长期思考问题的习惯,喜欢问个为什么。这就造成了讨论的盛行。再一个,这个群里的人,普遍对未来不太自信,也许他们需要互相认同,以集体认同的方式,来肯定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他们理解不了现实后,找心理依托的场地。
第三,这个群里的人,在现实中都经历过心理上的失败,都略多地对现实有一些不满,需要发泄,需要别人倾听,所以就造成了讨论热烈的需要。
而我,因为比较超然。超然的原因是,我已经度过了他们所经历的痛苦的、不自信的阶段,所以稍微站得高一些,无形中,经常起着导师的作用。在这个作用下,感觉自己对别人还算是有用的,不至于过度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让我在论坛中,留了下来,渐渐开始鼓吹和发言。
尽管是自欺欺人,但我却乐此不彼。
有一个医生,整天跟生与死打交道,却因为父亲的去世,这几天不淡定起来。他在论坛中,反复与几个人讨论,死亡是一个连续的还是一个突然的过程。
这几乎是个哲学问题。因为,作为医生,肯定明白生理上的生与死。但是在父亲去世这样一个触及基本感情的事情上,突然触发了他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其实,生与死,天天在发生。从生理上讲,每一个人的生命组成部分:细胞,无时不在死亡和新生过程中。但是,人的本质,却不仅仅由细胞来确定。因为,人是有思想和情感的。植物人,也算是生理上活着的人,但他们与正常生命,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我们对死亡的定义正在发生改变。
在20世纪出现脑死亡的概念之前,判断死亡的主要标准是没有脉搏和呼吸。以前探测心跳的方法缺乏充分依据,并不总是有效。
这导致了另外一些相当古怪的判断标准。例如在18世纪,有各种千奇百怪的方法被用来确定某人是否死亡。羽毛笔挠痒、荨麻鞭打、尿液入嘴、针刺脚趾甲缝,甚至烟雾灌肠——如果对这些没有反应,就可以宣布死亡。
呼吸赋予生命力的观点也在18世纪被载入文献。例如,1791年的《年度纪事》,这样写道:“根据验尸官的报告,这个孩子的死因是被猫偷走了呼吸。”好玩的是,猫能窃取婴儿呼吸的错误观念至今仍然存在。
在19世纪之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支撑意识的是“动物精神”,亦即大脑控制下的神经系统的流体泵送。后来,人们发现,神经系统活动是靠生物电维持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