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昏沉又来了 (2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四章 昏沉又来了 (2 / 6)
        《儒林外史》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其文笔功底,体现在它网状结构的叙事之中,这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叙事,必须以上帝视角,才能够完成。所以,他的主人公,全是以第三人称展开的。

        那么,是不是有个这逻辑,以第三者的旁观视角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就会达到冷静全面的效果呢?如同上帝那样,洞察自己的一切?此时,观察的主体是我,客体是我心中出现的念头,仿佛也是我。主客不分,还叫什么观察呢?

        我问到:“这是不是有点纠结呢?我观察我自己,能行吗?”

        “你没试过,怎么知道行不行?况且,我试过,我知道可以,你猜,是你的推理错了,还是我错了?”

        当然,刘大哥神智正常,思维清晰,并且我可以确定,他不会骗我。他亲身经历的事,肯定是实践了。如果打理与实践不对应,那只能是推理有误,不能责怪实践。

        “那我的推理,究竟错在哪里呢?”我很不理解,如果不借助镜子,我怎么可以看得到自己的脸。主体与客体的混淆,怎么叫它是清楚的观察?

        “从推理上来说,你最主要的错误,是把两个我,搞混淆了。那个产生念头的我,与冷静观察的我,不是一个我。虽然它都是你的意识,但层次完全不同。如同你看你的手指,都是你的一部分,但,完全可以观察的。人的心,有多个层次,经典里都有描述。我们暂时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真心和妄心。我们借假修真的时候,可以暂时把那些念头当成妄心,把能够观察的这个心,当成是真心。建立一个真妄的概念。当然,这只是训练,不是究竟。”

        我就更不懂了,一个人好几个心理层次,这在心理学上,没说过啊。我问到:“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你得给我打个比方,我确定没接触过这类理论和实践。”

        “从佛教的理论来说,我们所有的心,都是真妄不二的,真心也就等于妄心,这个你试着理解一下?”

        我将自己的理解,详细地说了一下。我大概觉得,假如整个心,如同我的身心一样,都属于我。那么强行区别它,真心就如同我的意识,妄心就如同我的手指。当然能够观察。但从终究意义上讲,这都是我的一部分。

        “你打了个比方,也不算很错。所有妄,都是相对于真来说的,如果没有真,哪有妄呢?”刘大哥这样说,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真是思维的高手。

        “对对对,没有妄,就没有真。哲学上,讲得通。”

        “真妄本是一体的,如同硬币的两面。但我们实践中,并不能实际体会到。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这样想,就会出现是非不分,处于傻瓜的状态。”

        格物致知,格,就得区分,没有区分地对待事物,就会陷入不可知论。

        “这种心的训练,是让我们先在心的层次上,学会区分真妄,那些念头是妄,而能够观察的第三视角是真。这只是第一步,当进入更深层次,你会发现,那个原先的真,也是空的。一步步空下去,最后达到明空的境界。一真法界就会展开,而一真法界,就没有真妄之分了。当然,我也只是说说理论思路,我本人也没达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