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菜市场均衡 (2 / 5) 
        “那这种价格机制是如何达成的呢?”我也学过几天经济学。按说,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仿佛如今不按这个方式进行了。
        “其实是随行就市的结果。卖菜的总比买菜的来得早。比如卖竹笋的,昨天来了五个,今天这时候只来了三个,说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了,所以价格稍微比昨天高一点,这三个人,很快就达成共识了。他们谁也不违反这个价格默契。对于买竹笋的人来说,到哪家买都是这个价格,所以也就没有比较和讲价的必要。”
        万老师问到:“如果有个卖的,想早点出货故意压低价格,或者有个卖的想多些利润,想故意私下抬高价格,这个默契不就垮了吗?”
        “当然,这个定价策略是长期博弈后的结果,这种默契对大家都有利,长期的实践证明了的。这种默契到达到一种均衡,在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并延续下来。但这不是所谓信任的结果,这是博弈的结果。”
        对啊,一句话点醒了我。小胡不愧是状元,一针见血。博弈论,我跟万老师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但至少也看过相关的一些书籍,是知道一些常识的。
        “博弈”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游戏,如下棋和打牌。我们这里所谓的博弈,是指在遵守一定“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参与者具有竞争性或对抗性的行为。为了保障各自利益,参与各方需要做一些决策,而这些决策的实际效果依赖于其他各方采取的决策。因此,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马把博弈论界定为“交互的决策理论”。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是博弈论的研究对象。
        关于博弈问题,《史记》中记载的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是众所皆知的。当时齐王与大将田忌赛马,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先用下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对决,然后分别用上等马和中等马对决齐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结果是:田忌输了第一场,但赢了后两场。这是一个用博弈思想以弱胜强的典型例子。当然,如果预先规定了双方的马必须分别按上、中、下等级对决,那孙膑的策略就是一种违规的欺骗行为。
        博弈论真正成为一个理论要追溯到1928年。当年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在德国《数学年刊》上发表论文《社会博弈理论》,奠定了博弈论的数学基础。1944年,冯?诺伊曼与德裔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特恩合写了一本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创立了博弈论这门现代数学分支。
        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所谓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各方都有利;而非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
        关于非合作博弈,要特别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美国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纳什。他发表的两篇论文给出了所谓的均衡解(称为“纳什均衡”)。这是一个稳定的策略组合,每个参与者如果单独改变策略不会比现在的选择更好,而是可能变坏。因此达到纳什均衡后,参与各方都不会主动改变策略。纳什由于对博弈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应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认为:要想成为现代社会中有文化的人,必须对博弈论有所了解。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博弈论运用的例子。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垄断行业为了追求利润而结成联盟,不允许降价促销;但总有一些商家试图把自己的商品卖得更快些,偷偷降价促销。所以,这个联盟是不牢固的,这种现象与博弈论里有名的“囚徒困境”问题类似。这个问题,也有点像今天小胡所面临的,竹笋价格默契问题。
        “囚徒困境”是这样表述的:假定有两个小偷被抓住了,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也不揭发对方,有可能得到最轻的处罚;如果有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那么坦白者可以获得较轻的处罚,不坦白者就要加重处罚。在没有事先同谋的情况下,最优策略是二者都坦白并揭发对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