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底盘与动力 (2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二章 底盘与动力 (2 / 6)
        “很合逻辑!”万老师不知是玩笑还是赞叹。

        我就当他是玩笑吧,我也幽默一下。“疯人院院长测试三名精神病人,看他们的恢复情况。院长问:你们知道中国最高的人是哪个?甲答:我知道,是姚明,2米24,最高了。乙反驳:错,是乐山大佛,超过七十米。丙说:什么叫超过七十米,人家七十九米好不好?甲此时来神了:那是坐到的,七十九米,他要站起来,不得超过100米?乙担忧到:都坐了这么久了,不知道还站不站得起来哟。丙表达了同感:估计不行,长期在江边,关节炎肯定是有的。”

        说得三人哈哈大笑起来。夜晚的笑声,许多事是**是邪恶甚至不可言说。而今夜,我们的笑声坦荡。

        话开了头,就无法结尾,万老师也说了一个。“两位大别山兄妹第一次到武汉长江大桥,如此壮美的景色让他们受到了震撼。弟弟说:这样的建筑,怕是要五十块钱才修得起来吧。姐姐纠正到:你怕说得,没得一百块钱,下得了地?”

        在大家笑过以后,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非得用历史框架呢?思维随着见识走,不就完了吗?”

        “这方案不行吧?”万老师怀疑到:“思维是单向突破,因经历形成的框架可是一个综合整体的结构,没有这个综合稳定的整体结构,自我意识无法建立,我们怎么办?尼采说上帝死了我们怎么办。我们的经历和教育积淀,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上帝,这个稳定结构是我们参与社会的身份标识,不能随便打破的。”

        他说的这一段,在哲学上属于很根本的问题了。我们在社会上所有角色因经历而产生,我们认识别人与别人认识我的共同点在于这众多角色所综合形成的自我特点,如果没这个共同点,我们在社会中,人与人形成不了意识的联系,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意识的联系,那就相当于动物群体,根本发展不到今天这个样子。

        “但是,佛教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自我作主的话,就得抛弃原来的自我意识,当然,一旦抛弃原来的自我意识,就等于抛弃了社会角色,抛弃后的状态,就是出家。”小胡这样一说,仿佛很有道理。

        “问题是,能够抛弃得了吗?”万老师问到:“以我有限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前面小胡普及的,就连潜意识这一关,我们都过不了。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即使我们抛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部分,是不是退回到动物性一边呢?”

        当然有可能。前段时间,我收到已经到深圳的小黄的短信,与他在手机上进行了好几天的文字交流,总算把他的误区给纠正了。

        他到深圳后,加入了一家软件公司,收入也还不错,只是生活比较单调。当然,一个重庆人,到外地,除了同学,没什么朋友。况且,在同事里,一帮子软件工科男,单调是肯定的。

        他曾经有过加入佛教修行团体的愿望,一个机缘,他加入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运行方式倒相当现代,只是双休日才上课,刚开始,有点像瑜珈班。

        他跟我说,刚开始,是看到别人在网上的广告才去看一看的。xiao姐姐比较多,这很吸引他。毕竟单身年轻人无聊时就有点冲动,想那回事的**引导了他的判断。

        等他进入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新的佛教修行班。不仅有xiao姐姐,还有中年的大哥大姐,大概有好几十个人。关键是那种的亲密无间的氛围吸引了他,他需要慰籍,他需要团队,他需要身体到心灵的一个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