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法会之略述 (4 / 5)
问这话的人,从语言使用上,就知道,这是一个知识分子。万师兄回答到:“你是要弄明白,法会的发展历史吗?”
“对”那人说到:“佛教产生于印度,我不相信,佛祖在世时,这些法会就成规模了。发展到今天,包括印度南亚及日本,法会的发展与演变,肯定各有不同,对不对?”
“当然,佛法不离世间法嘛”万师兄解释到:“比如前面我所说的国忌会,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但最近几十年,已经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国忌日没有了,皇帝的生死日,作为当时的法定日子,是要求非常严格的。佛教不能独立于王法之外,所以就有这国忌会。今天,我们是公民,是共和国,没有国王和皇帝,所以,这个习俗也就没有了。”
那人问到:“佛法到中国后,法会肯定也经历了演变了吧?”
“当然,佛法是用来度当时当世众生的,从哲学意义上说,有时代性,有地域性,有文化性。时代变化,佛法没有不变的道理。只要佛法的基本精神与原理没变,那么与佛的道路,就没有差别。”
这是一段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仅对他俩起作用。但周围这么多游客,显然不满意那个人,占用万师兄如此之多的时间。纷纷要求,万师兄直接上课,讲**会发展的历史与流传的异同。
“中国法会。后汉时即有皇帝行斋会之事。历代三宝纪卷四载,光和三年(180),后汉灵帝于洛阳佛塔寺饭诸沙门,悬缯烧香,散花燃灯。或设会讨论佛义、讲经等,以达祈福增慧之目的。斋请僧侣之法会称为千僧会、万僧会。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于同泰寺设救苦斋;中大通五年,又于同泰寺设无遮大会,帝亲自讲金字般若经。”
“此外,行于我国之法会尚有水陆会,即设斋食供养水陆有情之法会;梁武帝时,始行于金山寺。放生会,乃由他处买进受捕之鱼鸟牲畜,于三宝前为其说法,授三皈五戒,再放之于山野沼泽、泉池河水,此即放生会。华严会,乃讲赞华严经之法会。盂兰盆会,即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种物供养佛法僧三宝,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狮子会,九月重阳,诸僧皆坐狮子座,作法事讲说。此外,据荆楚岁时记龙华会条载,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以为弥勒下生之征,称为龙华会。”
“历年法会。又依敕修百丈清规、幻住清规等所制,禅宗例年应修之法会如下:庆祝圣寿万岁之祝圣会,纪念佛陀诞生或成道等之佛降诞会、成道会、涅槃会,帝王忌日所修之国忌会,祈求晴雨之祈祷会,祈安居如意之楞严会,祈禾苗生长之青苗会。其他尚有观音菩萨圣诞会、达摩忌会、百丈忌会、开山历代祖忌会等。”
“法会程序之演变。一般较常举行之法会为光明灯会、报恩会、金刚禅坐会、妇女法座会、念佛会、消灾会、福寿会等。此类法会大多于农历初一、十五举行;其进行程序,先由僧众讽诵经典,信徒随众礼拜,再由有德师僧开示佛法,其后并于寺院中用斋。又有传授三坛大戒之法会,每年由各寺院轮流承办。此法会之目的在使有志于深入经藏,或从事弘法利生之佛子,经三师七证为授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三大戒,俾使成为正式之出家人。戒期由一个月至五十天。”
“正式法会。从农历元月至十二月,正式之佛教法会如下:元月一日弥勒佛圣诞法会、元月九日供佛斋天法会、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法会、四月八日佛陀圣诞法会、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法会、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供僧会、七月二十九日地藏菩萨圣诞法会、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法会、九月二十九日药师佛圣诞法会、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法会(举办弥陀佛七)、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纪念法会。”
这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我们所听说过的所有法会。在人群中,许多人在议论,有人说自己某年某月参加过某庙的观音成道日法会,还有人说自己很虔诚,每年因为思念去世父母,都要参加某庙组织的盂兰盆会等。
那位先前问话的知识分子,又提高了声音。“万师兄,你还没说,其它国家的法会是怎么样的呢。”
大家也觉得,自己这样乱哄哄地讨论,还不如听万师兄说些干货。毕竟,没人了解过,国外信佛的人,是如何举办法会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