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论私掠君臣谈局势 变结构中华求动力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66论私掠君臣谈局势 变结构中华求动力 (1 / 2)
        仗要打帐要算。对于女皇的这番见解黄宗羲在赞同的同时亦心存着疑惑。因为在他的印象当中孙露虽然重商却并不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有时为了天朝的威严女皇同样也会不计成本地给冒犯者以极其严厉的教训。正如当年兵西北征讨准葛尔部那样。显然光从利润的角度来说西北之战并不“划算”。除了将帝国的影响力推及到了大漠深处之外就是让中华朝第一次背负上了财政赤字。当然对于中华帝国来说征讨准葛尔是不需要计较什么实物利润的。帝国北疆的稳定以及祛除汉族对游牧民族的内心恐惧就足以让中华帝国出兵塞北。站在相类似的角度黄宗羲在内心深处依旧认为教训奥斯曼与讨伐准葛尔一样都是不需要太过计较利润的军事行动。因为其在政治上的意义远大于经济上的意义。前者是向世人昭示了中华帝国在6上的权威后者则向世人证明了帝国在海上的地位。

        眼见黄宗羲只是微微点头并未话孙露知道他对自己的看法还心存保留。于是她跟着便循循善诱地说道:“黄卿家可能一时半会儿还没有适应过来。但卿家一定还记得前些年曾经出现的有关《私掠令》的讨论。”

        给孙露这么一提醒黄宗羲的脑海之中立刻显现出了三年前在京师各大报纸上所上演的激烈辩论。正如女皇所言那一次辩论的实质问题是私掠制度的去留问题。呼吁废除私掠制度的一派认为私掠现象助长了海盗的滋生并且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帝国商船在海上的安全。而要求保留的一派则认为私掠不仅是贸易自由的保证。私掠舰队更是帝国在海上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如果贸然禁止了私掠则会使帝国在海上的实力大为锐减。相关的争论一直持续到后来皇夫杨绍清遇刺才稍稍平歇了下来。待到奥斯曼封港事件生之后。要求废除私掠制度的呼声这才消声灭迹了下来。此刻眼见女皇又旧事重提黄宗羲不由小心翼翼地探问道:“陛下您的意思是?”

        “黄卿家不要误会朕只是打个比方而已。”孙露摆了摆手解释道:“如果抛开后来的奥斯曼封港事件光是站在三年前的角度上来说要求废除私掠令一方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早年的隆武朝之所以会鼓励私掠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海上的实力打击欧洲的列强另一方面也是为敛财充军费。然则自我朝立国之后南洋等地皆为我中华所控制。欧洲诸国大多也遵照我中华的规矩经商。往来于各大洋的中华商船更是不计其数。就算有些船不是中华的船。那上面所运载的货物也多多少少与我中华有关。在此情势下私掠舰队的目标自然是越来越小私掠的效果亦是越来越差。相反打着私掠的名义袭击帝国商船的事件却是时有生。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再是不一张‘私掠令’的问题了。”

        “陛下臣明白了。我中华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初涉四海的大明。所以需要调整对外战略以适应我朝目前的实力与地位。”黄宗羲若有所思地说道。

        眼见黄宗羲在自己的指点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孙露心满地点了点头道:“不错正是这个道理。对于一个人口仅百万的弹丸小国来说。凭借快船利炮从战争中赚取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财富就足以让一个小国一夜暴富。因此对于欧洲人来说留洋上的那些土邦主就像一道道大餐。而对我泱泱中华来说那点钱现在恐怕只是碟小菜。相反还会影响到我中华的声誉。所以中华不应该两只眼睛仅盯着海洋。”

        “但是陛下您以前也不是说过财富取之于海洋吗?”黄宗羲虽然同意女皇在关“大餐”与“小菜”的比喻但他亦不相信向来重视海权的孙露会突然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果然面对臣下的疑问。孙露坦然地回答道:“海洋之中确实有着取之不尽的财富。但如果因此就将海上贸易视为国本那同海盗、海商又有何区别?拥有掌控世界贸易的实力却只甘心做个天下第一的大海商岂不是枉费了先祖们留下的基业。”

        “陛下说的是像前朝那样忽视海上贸易固然会丧失大量的财富。但若是像荷兰等国那样一味偏重海上贸易不事本土生产的国家同样也会危机四伏。”思路活跃起来的黄宗羲跟着问道:“可是陛下恕臣愚钝。这同此次对奥作战又有何关联呢?”

        眼见黄宗羲已经被自己一步步地带入了状态孙露微笑着切入正题解释道:“政治是经济的延伸战争又是政治的延伸。故尔朝廷在出兵之前不能仅从海上贸易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应该联系本土的方方面面考虑出兵的意义。只有这样朝廷才能从战争中得到真正的利益。”

        “原来是这样!那陛下这次主持放国债。想必就是为了此次的对奥之战吧!”明白过来的黄宗羲恍然大悟道。

        “不错黄卿家真是心思缜密。”孙露欣然夸赞道。

        “陛下过奖了。刚才若非陛下的提醒臣还在浑浑噩噩之中茫然不知主次。”黄宗羲心悦诚服地向孙露做了个揖道。

        “哪里我朝的展风驰电掣也难怪卿家一时会难以察觉。”孙露淡然地笑道。事实上这也同样是她本人的感受。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那地球另一端的英国至少还得要过五十年左右才能进入中华朝目前的状态。即由国家集聚资本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底层的变化使私人资本主宰社会并控制世界市场。而在此之前英国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积累。也就是说英国人在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上比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足足多出了一百年的经验。当然就财富与技术的积累而言。中华朝仅花了二十余年就已经达到了英、法等国还需积累百年的成果。

        不可否认要让出身封建官僚时代的黄宗羲等人在刚刚适应完重商主义的自由贸易时代后又要在思维上迅跳入前工业时代确实有些为难。然而无论孙露与黄宗羲等人在主观上愿不愿意中华朝在客观上都已经越这个时代的其他国家站在了工业时代的门槛之前。孙露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了解历史进程的人有必要在此关键时期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因为在这个光荣而又血腥的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是一艘逆水而行的船只要稍加懈怠立刻就会被后来者迎头赶上。

        想到这里孙露不禁正色道:“黄卿家。我朝正处于千年难逢的大变革时期所以尔等除了要注意他国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我中华本身的变化。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得要先‘知己’才能‘知彼’。而且许多时候‘知己’比‘知彼’更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