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新环境 (2 / 6)
到出版社当编辑的话,钟任以后有“大部头”要出版之时,“近水楼台先得月”,就相当便利了。
但钟任却是写过理论长稿的,深知这里面的艰辛。他不是一心扑到“研究”之上,估计自己肚子里也没有那么多的“墨水”。
钟任不敢保证自己5年内能不能如愿的出版一部专著哩
去出版社诚非他所愿。
他最希望进去的单位还是报社,尤其是本地最大的那家报社。当年还是通过行政的指令来“动员”各地订阅报纸的,因此那家报社发表的枯燥无味的各种上级的“行踪动态”,仍然可以拥有高达数十万的报纸发行量。
钟任想进那样一个大报,一方面他可以继续写写文章,发发稿件,既快见到成果,还有“稿费”收入。
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有工资有资金有稿费也算是收入不菲。甚至想得更长远的,报纸里面可以发“优秀人物的消息报道”,这也是跟许多优秀人物创建良好关系的“捷径”难怪钟任比较的倾心于报社的工作。
还有最重要一点,那上级的大报社说是“事业单位”里面却仍然有着各种级别之分。说是“行政单位”,却又完全是一个“公司化”的经营和运转。
像这样的大单位钟任在基层时已经混上了的“科级”,到了新单位后就可以一直保留。还可以在此基础之上,继续提拔他这让钟任有种感觉之前他在基层中打混了那么多年,并不算全浪费了。
如此就好
一开始从县里的单位“跳槽”到首府的大报社,钟任还是得益于他那位老师的帮忙。
当然,当时报社也正在积极的引进人才,像钟任这种既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又在地方基层拥有十年工作经验,还有一大堆拿得出手的“著作文章”的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钟任都完全符合条件。
更何况,有了他的老师的鼎力举荐,大报社的高层就更看好钟任了。
并不困难的,就把“钟任”要到了大报社去工作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