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捷径 (2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1章捷径 (2 / 6)
        钟任当时考入“名牌大学”,报的就是“中文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有文章发表,就是成绩,就是一种手写稿件印成了“铅字”,怎么看怎么好看

        想当年,那位年轻的辅导老师有一篇200字不到的“短消息”被当地的党报头版“刊登”出来,他就拿着报纸,兴奋得忘乎所以了。只领了8块钱的稿费,辅导员就请交情最好的几个学生吃了一顿20几块啤酒香豆零食“大餐”。

        边吃边吹大牛。还把自己在头牌发表“豆腐块”大小的文章,上升到了“替家乡做贡献”的高度。还叫学生们也多多的替家乡在报纸上发表消息,“替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那模样真是得意得不得了啊。

        钟任文章的“火候”到了,也有“豆腐块”的短小文章,频频见诸报端。

        发的这类“小消息”的文章,只能够证明他会写,还不足以引起“高层人士”的瞩目。毕竟短小文章的“含金量”有点低。

        一般能体现出某人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或者“理论水平”的,还得靠发表“长篇论文”。那才不是你凭钻营,单单巴结编辑什么的就能发表的。

        而且发表的“论文”篇幅长了自然更容易引起关注。

        如果“论文”篇幅有一整部书那么多就更体现出高深的水平了。哪怕到了后世也要凭论文来争取各种“学位”、“职称”。

        像想拿到“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环节就不说了起码得先拿出一份字数在3万字以上的高质量“论文”。

        到了想拿下“博士”学位,那就得准备一篇字数在10万字以上的专业“论文”然后再要通过导师们当面的“论文答辩”,才有戏。

        到了要评上“副高”的职称那就得一部学术专著。并且审核你这专著“含金量”的“职称评审委员”们,就多达15人以上。

        众口难调。

        但知道了是哪些人当“评审委员”的逐个去“攻关”,就算其中一部分非常古板正直但活动的空间还是有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