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辉煌时刻 (3 / 5)
如果这个价没有人愿意承包的话,钟任就另外组织人手,由“子报”自己来组织制作、编排、刊登“中缝广告”。这样子逐笔的收取“小额广告费”,大概率最终收到的“广告费”,要超过1000万的承包费。
估计会超出1000万这个标准金额几十万的幅度。但也有可能,或许会距离1000万这个“标准”,还差个几十万。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因此,可以直接把“中缝广告”承包出去,省事省力又省心,钟任是情愿的。
结果如何呢
还真被他找到了一个愿意“试水”承包那“中缝广告”的团队。该团队也是采取合伙出资,一块来承包这“子报”的“中缝广告”。因此他们商议之后最终给出的报价,也就是用800万来“承包”当代生活晚报的“中缝广告”了。
如果报社方面不愿意,那他们也“承包”不起,只能撤了。
钟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也同意了这800万的“承包费用”金额。但有一个要求必须立即一次支付清楚。0
对方团队也对“子报”的“中缝广告”收益,深具信心。虽然他们的钱也是凑起来的,但仍非常爽快的一下子支付了全年的“承包费”。
如此一来,“子报”单单就是这样一笔“中缝广告”的“承包费”,就净赚了800万。
这真正是“净赚”的收益啊。都无需“子报”额外的增加什么人力成本,什么“印刷成本”之类。就是直接收取“承包费”。
别小觑了这800余万的“承包费”。就像报社的“本报”,满打满算一年下来,它的各种收入加在一块儿,也未必有800万“进账”哩。
可以说,当“子报”真正赚钱以后,单单就是一笔“中缝广告”的收益,就抵得上“本报”全年的收入加一块了。
创办“子报”进入到收益期后,真是像抱回来一个“下金蛋的母鸡”啊。
尽管孵化这样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需要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并且在那一年多时间内,投入不小,但只要这“子报”实现赢利后,单单是“中缝广告”的承包费,就够报社拿去还上银行的借款了。
提前还款,用这800万的“承包费”,就足够偿还银行了。毕竟之前“举全报社之力”来创办“子报”,也只不过投入了一千多万。这一千多万里面,有几百万是报社的“活钱”,倒有800万是向银行借贷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