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平凡的世界 (3 / 6)
等到逐渐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源之后,吕一凡开始在“老家”那边,将爷爷留下来的几亩地,再多租村里人的10多亩地。。凑个20亩,开辟一张大鱼塘,就自己养起鱼来。
如此“自产自销”,有时候卖不了那么快,也可以把鱼“批发”一部分给其它的“鱼贩”。
生意着实不错,就是比较辛苦。因为要“鱼塘”和“鱼摊”两头兼顾,养鱼和卖鱼,一样不能少。
花钱请工仔,可以减轻负担。但一来舍不得钱,二来又不放心。吕一凡觉得最实在的,就是讨个老婆。既能帮他的忙,又可以省下雇人的工钱。
省下的钱就是收入,把收入积攒起来。以后有孩子了,孩子读书的钱都有了。孩子读书有出息了,可以找更好的工作。不必像父辈这样辛苦。
结果。。还真让吕一凡找了个“勤快能干”的老婆。那是一个在圩镇上摆鱼摊的“同行”家的女儿。
虽然长得寒渗了些,但脾气很好,又肯干活。对吕一凡而言,老婆能有这样的,也足够了。
女方不嫌他家没有新房,没有大钱,也没要多少彩礼,就下嫁给了他。
这对勤快的夫妻,一块起早贪黑干活,家庭小日子,那是愈来愈“蒸蒸日上”了。
吕一凡尽管无法重现他爷爷辈在市中心直接购置一长串的“商铺”,建起6层高的天地楼的“辉煌”,但也不会像他父母那么窝囊和败家。
通过自身的勤奋和努力,吕一凡两公婆在圩镇上购买了一块70平大小的土地。
那属于圩镇的一线地皮儿呢。建好了房子,可以每月收取一笔铺租。就算不多,但以后老来的“养老金”,也算有了着落。不能供你老年时餐餐大鱼大肉,但至少保证不会被饿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吕一凡的观念,跟爷爷辈相近,就是比较“求稳定”。不像他父母辈,一心想着发大财,有了几十万想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几百万,上千万……吕一凡不愿去“冒险”,只求老来之后,没办法作工了,就有一点固定的、安稳的收入。不致老来受饿受冻,足矣。
圩镇上的一线地儿,当时吕一凡两夫妻买得早,买下来也便宜,只花了他俩15万。然后,再花15万,就把五层楼连带装修都弄好了(当然只是简简单单的装修,怎么省钱就怎么装修)。
搬进新家那一年,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女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