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本地外乡人 (2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八十三章 本地外乡人 (2 / 6)
        而川东的大巴山,虽然没那么高,但却非常长,成为阻碍四川向东的主要屏障。一次坐飞机在空中穿越它,那一天刚好是万里无去的天气,向下看那青黑色的山脉,几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征。我在空中凝视下面这些山峦,几乎用了半个小时,才横穿完它。波音飞机在巡航高度的半小时,也就是,横穿一个大巴山,大约有四百公里的直线距离。如果在地面走盘山公路,怕是要超过八百公里的路程了。

        大巴山里是巴山人,下里巴人的含义,大概是指低贱、粗俗、贫穷、愚蠢。总之,上不得台面。这个称呼叫久了,我们自己也觉得,所有说外地口音的,都比我们高尚。

        但是,近代以来,有一个城市为我们长了志气。那就是重庆。整个川东地区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这里曾经是中国的陪都,在抗日,中华民族存亡之时,它是最后的堡垒和信心。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了,在元朝大军横扫整个欧亚大陆时,也是在重庆附近,损失了一个著名的元帅,几十年攻不下来。而抵挡他们的首领,只是一个女人。

        传下来,也许与她有关。也许与土家族混居的风俗有关,反正,在川东,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里没有严重的的中原地区那种重男轻女的习惯。在全国的新生儿人口统计中,即使在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候,这里的男女比例也是协调的。女性,在这片艰苦的土地上,以自身顽强的韧劲和能力,支撑着家庭。在最危险的时刻,还支撑着整个民族。

        可以这样说,只要是川东人,都相信,双枪老太婆的存在。并且,英雄的大军里,一定有许多女人。

        而重庆人的口音与我老家的口音,基本是一致的。我老家人,最有见识的,走的最远的码头,也就是重庆。小时候,每个村子都流传着重庆知青的故事,有些叔辈,总说自己有朋友亲戚,是重庆人。他们说起这些人和事,仿佛甜蜜得有点骄傲,并且眼光中闪烁着某种期待。

        在我初中的时候,镇上已经有很多年轻人,到过重庆了。或是坐火车或是坐汽车,回来时,总有一些故意模仿的重庆腔调,炫耀着给我们讲大码头的神奇。

        有个表叔是农民,但他第一次从重庆回来时,是这样给我们叙述的。“国家现在,把那个工业搞得多好哟。”

        旁边有人问了“怎么个好法?”

        表叔露出轻蔑的眼神“你没去过,我怎么跟你说得清?算了,就给你举一个例子,免得你不晓得。”

        他站起来,身高大约不足一米六,因为去过重庆的缘故,大家都坐着,仰望着他的身影。我们山里人纯朴,不以长短论高矮,我们都仰视有见识的人。

        他比划着“就比如,过长江嘛,要坐轮船。你们坐过吗?周老幺不在,他要在,他会给你们说。他当过兵,应该坐过轮船。比如轮船,那个门就设计得特别好。”

        他双手上举,又低头弯腰的,说出了他的例子。“好在哪里呢?人高的撞不到,人矮的,摸得到。”

        大家听了,露出莫名的惊诧,不太懂得要领。虽然有几个明白人想笑,但一想到自己也没坐过轮船,没资格笑,也忍住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