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去统一性 (4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去统一性 (4 / 7)
        与其说是在选总统,不如说是在选一个演员。

        当然,也有说理的辩论,这种辩论今天很少见了。比如愣严经中,佛祖与阿难的辩论。彻底并且直接,在同一概念和逻辑下的交锋,相当精彩。

        比如网络上看到,有一名所谓的学者与马东的辩论,就很有意思。那名学者的意思是,现在网络流行文化太粗俗了,没有精致的经典的东西。马东反驳说,普通人也有发声的意愿和渠道,这是进步。

        从获得支持的人数上来说,当然是马东完胜。他利用了共情法,让普通人感觉马东站在了自己一边。但是那名学者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支持他的人少了而已。

        其实,那只是一个娱乐节目,本来就是娱乐大家的。马东本人并不普通,成功的父亲和成功的他,本身就是精英阶层,装着是大众一员而已。

        但是,讨论本身引发的思考,却让我浪费了不少时间。

        在过去,尤其是在几十年以前的中国,知识是被少数人垄断的。知识精英阶层,仿佛个个如民国时期的大师。其实,民国时期大师也不多,钱钟书在《围城》里就讽刺过。

        只不过,那些有知识的人,在众多文盲面前,显得有些鹤立鸡群而已。况且,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还属于士的范围,本身在社会地位上就属于上层,有发言权,地位高,发出的声音也大。

        有人批驳科举时代,大家学了几本圣贤的道德文章,就可以中进士,当大官,其实那些书对社会并没多大用。以此来批驳科举制度。这显然是,没认清科举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科举表面上是一个人才选拨机制,实际上是一个阶层流通工具。一个社会,只上上下阶层有正常确定的流动机制,这个社会才会良性发展。如果阶层固化,这个社会的革命和暴动,很快就会到来。

        历史上,中国大家世族,对中国的危害太深了。袁绍袁术是优秀代表,但他们又干了什么好事?

        科举的最大意义,是给贫穷的人,有一个阶层跃升的渠道,以打击阶层固化的趋势。

        此时,考试的书目不能太多太专业,要不然,穷人根本没机会进行素质教育的。穷人请不起好老师,也买不了那么多书,只有死啃几本教科书,以期望一步登天。

        如果考试的内容过于宽泛,穷人购书的压力,请老师的压力,根本就断了寒门出贵子的想法。如果这样,那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