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源头在哪里 (3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一章 源头在哪里 (3 / 6)
        比如生产和分配对社会的影响。大家都在讲政治,其实政治最基本的概念是利益分配。而创造利益的是生产。所以生产的能力大于分配的作用,所以才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结论。

        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确定,就确定了一个学术的性质。

        如果我把佛教当成学术来理解,这本书就让我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基本的性质判断坐标。

        佛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基本就讲清楚了它的性质了。那么理论体系,在初转法轮时,就已经提出了。

        想当初,佛祖苦修六年无果时,肯定在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也许自己是方向错了。但是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呢?他没有采取读书和思考的办法。因为以他的绝顶聪明,书籍能够带给他的,他都知道过。思考能够推出来的,他都已经推理过。

        他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下决定,以巨大的内心冲动来作为自身悟道的动力。不悟大道,誓不起坐。第二个是见行动。他坐在菩提树下,就是不起来。那是在参禅吗?打坐吗?还是利用直觉智慧?还是所谓反闻闻自性?多少天过去了,不吃不喝,他在什么境界里?

        不管他在什么境界里,他都是在修行,也就是行动。这种看似不动的行动,让他最终睹明星而悟道。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但仅凭这句话来,能够说明什么?他得到了什么?肯定是在这句话之外了。

        我当然不能仅凭语言文字来理解他的境界,但他第一次转法轮时,必须要用语言来告诉最初求法的人。他说了“四圣谛”。

        苦,什么是苦,有哪些苦。这个概念的意思和范围,原来如此广大丰富。我没看这书之前,我把苦大不了理解为痛苦苦恼困苦等,与佛教的理解相比,我这种理解太渺小,太无知了。

        当然,这本书也详细说了集、灭、道的含义各类和大致范围。光从这些概念的范围来看,都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不要说理解它,就是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都是我无法达到的。

        我突然想起《证道歌》里面的一个词入海算沙。佛教的知识如同大海边的沙滩,如何能够用人力和凡心,来数清沙的数量呢?

        我花了一下午和一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浏览完毕,才知道,要学懂它,基本不可能。但了解个大概,是可以的。了解了大概,就会产生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凭我的知识和智力,是无法解决的。

        晚饭我都没出去,只是在宾馆吃了碗方便面。读完时,也大概凌晨一点多了。赶快睡觉,准备明天,再到书店去一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