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你是作家吗 (2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二章 你是作家吗 (2 / 7)
        这就比较好玩了,我好久没吃过八大碗了。那农村做酒席,要有烧白、胙肉、虾羹汤等之类,总共八个主菜,才算得上体面。这些菜的特点,是做工繁复,大鱼大肉。

        做工繁复,是因为农村的劳动力不值钱,为了一桌体面的酒席,不害怕付出时间和体力。大鱼大肉,是农民们最需要的,他们平时吃肉太少,付出的体力劳动太多,最喜欢这些。

        我们在部队时,也喜欢大鱼大肉,因为我们体力消耗太大,这也是部队首长经常给后勤班说的。

        但是,以礼崩之后,当求诸于野的孔子诊断来说,这八大碗里,还有很古老的菜,在农村保存着。据我所知,最古老的,算是胙肉吧。

        猪肉最肥的部分,腌制过后,和上用香料调制的米粉,大火蒸透,出来后肥而不腻,香气和脂肪共同散发出浓烈的气味,让人感觉到丰收与喜庆。

        这个名词来源就很古老了。古代,宗庙祭祀祖先,用的就是胙肉,当然,过去的做法与今天也许不相同,但名称和用途是一样的。

        有资格来分享祭祀后的胙肉,只是那被祭祀祖先的直系后代和继承人,所以,这也是一个神圣的肉,一个政治的肉,一个宗教的肉。所以,叫大肉。当然,今天有人把猪肉叫大肉,这是因为它是主要祭祀品之一。大是宏大盛大的意思,与祖先崇拜有关。

        我问到:“你父母在农村住过,那么,你就不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了?”

        “当然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崽儿,我父母原来到农村插过队,学会了农村菜,后来又教给了我。”

        我突然想到,我有许多年没吃过胙肉了。虽然它很肥,但确是我很美好的记忆。在当年,少年时代,农村一年难得吃上几回肉的时候,只有逢到别人家办酒席,才会吃得上一片。当然不能多吃,那肉一碗十块,而每桌固定是十个人。

        我是学生,当年母亲离家,没人给我做,当然,家里没那多肉让我奢侈,我也很怀疑,父亲估计不会做胙肉。这是我们农村妇女的专门技术吧。

        在孔子的记载中,对婚礼的重视是很高的,对女方的尊重,是最隆重的。他说,婚礼是人生最大的礼节了。为什么,他给了一个理由,说娶进来的妻子,就是今后,你要祭祀祖先时,给祖先做胙肉的人。

        无论多么尊贵的夫人,这事是不会让别人代替的,这可是宗法制度下,最神圣最光荣的任务。

        后来,我找到了母亲,但她似乎也没给我做过胙肉吃,因为,远在北京或者温州,用不着做胙肉祭祀祖先。即使当年回到外婆的坟前,那也是舅妈的事,当然,她当时也没做胙肉,也许,她没意识到,那是中国至少三千年的传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