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皆菩萨 (2 / 7)
“对对对,有这个心,就有行菩提道的基础了。”他解释到:“修行要成功,需要积累资粮。道家**侣财地,我们佛家,也要讲基础的。”
“什么基础?”在基本理论方面,我还是愿意听钱师兄教导的。
“修行时,需要前行和加行。布施放生等,都属于这类。说明,你内心中有较好的慈悲基础,所以进入菩提道的障碍就小。”
布施方面的事,我还有一事不明。我问到:“布施只是拿出点钱财。假如一个人钱财很多,拿一点零用出来,根本对内心没有影响,那也算布施吗?”
“万师兄说过,以心为标准。什么叫布施?就是不求回报的给予。比如比尔盖茨,他如果每一天只拿一美元来帮助别人,当然也不可能求回报,也算布施,但这种布施,效果不大,因为不走心。”
“哪样效果大呢?”
“布施的目的,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先是同情心,这人人都有。后是慈悲心,这就是高一层次,最后是平等心,这是最高层次了。”
给予对自已心灵的影响,还分为三个层次,钱师兄真是大学老师啊,总喜欢说出个一二三来。
“钱师兄,你具体形容一下,我还消化不了。”
“所谓同情心,你是看到某人穷困,你想帮他。大部分人做好事,都是基于同情心的。但同情心并不平等,因为,它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这种给予时,你下意识在想,我有能力,我高尚,我在帮他。”
这种心情,我也有。虽然我并没有对自己的资助对象有回报的想法,但取得这种心理优势的想法,偶尔还是会有的。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改变别人命运的道路上,起了点作用。这其实是在心理上证明自己的价值,是高高在上的,谈不上平等。
“那高等级的,慈悲心呢?”
“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不仅没有对孩子的高高在上,并且以孩子的快乐为快乐,以他的悲伤为悲伤。下意识地为孩子付出,成为自己内心的本能,甚至,为了孩子,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观音菩萨所说:下与众生,同一悲仰。”
这句话,我也看到过。这是对慈悲最好的解释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