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点实际的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点实际的 (4 / 5)
        “问题来了,同修们。大家肯定也走过不少山,听过不少法,看过不少经。甚至我听常住说,有坚持念佛号十多年的,有参加过多次打七的,有持咒不懈怠的。但是,为什么,大家至今一点消息都没有呢?如果久了一点消息都没有,信心就退转了。原来信佛的,也不信了。同修们,以我的实话告诉你,不是无法成就,是你们用心错了。用心对了,才有成就。”

        听他的举例,那些坚持修行的同修们,如此用功,居然一事无成,居然还有坚持十多年的。如果完全无消息,我恐怕坚持五年都难。

        “我有什么法门呢?已经交给大家了,就是死抱一个话头,大家看那苍蝇,要破窗而出,到处找空隙,不断试错,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裂口,才飞了出去。我这个话头,就是那口子,看你们钻不钻了。当然,在你飞的过程中,到处碰壁是肯定的,因为你看不到口子在哪里。”

        这是一种试错的实践方法,代价比较大,但如果数量足够,从概率来讲,总是有机会碰上口子的。

        “其实啊,窗户根本没有纸,那纸是你内心自己糊上的。你如果发现这个真理,就知道,这纸不存在,你直接飞,就出去了。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呢?因为自己蒙蔽了自己啊。避免犯这种错误,古人也是苦口婆心,教给我们避免的方法。”

        直心是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心中无纸,纸就消失了吗?这话听起来,怎么那么不好懂呢?

        “我也没有本事,就是古人的话看得多。我今天给大家教一些避免错误的办法。这也不是我的办法,要是我的办法,大家不会信,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我信你个鬼!”

        这个流行网络语言一出来,大家都笑了。我也很奇怪,这个农民样的老人,怎么如此熟悉网络语言呢?

        “憨山大师,肉身还在,名气还在,他的话,大家可能相信一些,我就借用他的话,嘱咐大家几句吧。”

        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已经成就上千年了,他的传奇,可以写一本书。他的话,已经流传于佛教界上千年了,就像他的肉身,至今不腐,仍然以微笑自得的面容,留存于这个世界,仿佛在告诉我们:佛法真实不虚。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遗。此中病痛,略举一二。他前面说了很多,但大家都读过,我所强调的,是他所举例出的六个要点,是避免我们犯错误的六种关键,大家不可不细细辨别。”

        我们打起精神,因为憨山是确认的成就者,过来人,他所说法,肯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覆处,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薰般若,般若为习气所薰,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着其心,将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这里面所隐藏的道理比较深奥,但不示玄妙,是根本关节。许多人搞得神神秘秘的,恐怕是对学佛参禅的误解。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