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点实际的 (3 / 5)
“采取一个法门,踏踏实实地、实际地去做,三十年五十载不变心,肯定会得到一个实际,得到一个踏实。我们用功人,只怕有疑惑心,这个法门那个法门,这里摸索摸索,那里摸索摸索,摸索了几十年,老了,再弄什么也不比青年的时候容易得好处。因此,我们出家人,一定要在这三年五载中,踏踏实实用功,争取得一个实际,也不辜负我们出家一场。”
这还是他强调的路数,抓住一个法门,往死里修,就可能出成果。我想起有些中学挂的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古代和现在的佛教徒不太一样。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而现在的佛教徒只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是在语言上,分别上,也可以说是世智辩聪,这是修行的八难之一。”
这说了内聪明与外聪明两种状态,大概是智慧与智商的区别吧。
“禅宗提倡明心见性,宋朝之后提倡看话头,这是大慧宗杲禅师提出来的。宗杲禅师他也不看话头,他是念观音菩萨见性的。在六祖那个时代没有这个,六祖是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不看话头,也不弄这弄那,啥也不弄。印宗曾问六祖:你在黄梅得法,黄梅有何指示?六祖说:没有指示呀,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没有方法,最后也无法可得。那么,检验的标准,就有点玄了。当然,用客观的检验标准来检查主观世界的变化,也确定苛刻了点。
“六祖弘扬的就是这个最上乘!到后来学佛的人只管外聪明,看外表也像个出家人,也能说一说,也能知道一些事情,可是得不到实际的受益。到现在更是日落西方啦!社会上这些聪明人来出家,他出家不但是没有放下,另外还是学习社会上的。这禅堂里多少年了,看话头又不晓得什么是话头,用不上功,都是那个聪明障碍的。看了那么多的经,学了一肚皮佛法,就是这看话头不会看。”
这只是说,得不到效果的原因。实际的效果究竟是啥,他什么也没讲。他所说的改习气,这个不需要讲,我已经感受到了。
正确的世界观,会让你看待和处理事物的态度发生转变,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变了,情绪与习惯都会变。情绪的习惯,就是习气了。
“今天,常住师傅慈悲,说大家信心不足,让我多留几天,给大家讲讲生死法门。我没死过,没得经验,所以讲出来,恐怕大家不相信。但是,大家应该相信经典吧?四禅八定,这听说过吧?”
大众表示,听说过。听说他还要讲几天,并且要鼓舞大家信心,我想,肯定有不一样的内容。
“四禅八定,虽然是内心境界的不同,但它里面,你们仔细读过没有,还有身体的变化,感受的变化,对不对?这还不稀奇,这四禅八定,还与生死有莫大的关系。如果得了果,哪怕是初禅,你生死就有点把握了。”
从经典上看,有这方面的消息。但是,具体的对应关系,我不清楚,况且,怎么到达这些果位呢,还是个大问题。
“所以,我强调,大家要得到一些实际的东西,免得空学一回佛法。浪费这么多的时间,抛弃家庭孩子,花费金钱体力,如果空手而回,岂不是浪费生命?”
大家也是这样想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