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学术严谨性 (3 / 4)
他是说的虹化吗?我在资料上看到过。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色』除了是四禅,进入后面境界,开始渐次消除想,现在开始除识了吧?
“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具体修法:由观虚空转为观想意识,渐渐发现意识的现象,是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相续不断之间,如流水、如灯焰,绵绵相继,由现在向过去推延或向未来延展下去,也是无量无边。可见,空无边处是体验到空间的无限广大,识无边处是体验到时间的无限广大。”
不知道,他所说的修法,是他自己的体验,还是听身边高手们说的。毕竟,他至少见识过三位圣人。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他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
越说越玄乎,这境界与上一个境界,究竟有何区别呢?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处与空无边处不同,空无边处以虚空为所观境,无所有处则不以任何东西为所缘;无所有处与佛法所讲的空,亦颇有不同,前者以无所有的观念为所缘境,佛法则为破除执着而说空,不以为实有一个无所有的东西。”
像绕口令,有点听不懂了。大众中有人左顾右盼,估计像我一样,开始听天书。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即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前面讲的,过于严谨,没有实践特点,所以听起来,相当费劲。
“这里也是南传佛教的影响范围,我也讲讲他们是怎么认识这个的。他们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着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还有人认为,修行者一旦发觉,凡是可用意识思想的,都不是究竟的,便再往上一步,舍弃一切可缘的思想意念,达到世间禅定的最高境界;但他们仍住于非有想的微细意念上,念头虽不动,感受依然存在,故名非无想”。
这名为解释与对比,其实更让我糊涂,也许在坐中有高手,法师是专门为他解答的吧。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世间分为三界,又称为九地,即是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只要积极努力的修集各种的福德因缘即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