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叫思维修 (3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叫思维修 (3 / 6)
        不想那么多了,毕竟,下午的功课,除了嗑头,就是看书。现在,一次性做大礼拜100下,也不觉得太吃力了。为了表示虔诚,我依然没有用手套与护膝。毕竟这种虔诚是对自己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我对着一本书如此用心,也是为了这本书,可以改变我的心。

        接下的部分,是关于“人无我”的具体修法。或许这是我的缘分,或许这是天意。我中午的时候,正跟刘大哥谈起那夺人不夺境的事,正得意于自己上次坐三个小时,自我的身体没有感受的事,这接下来的教言,居然就是说的这个。

        我不知道自己在笔记中所记载的,究竟是书上的言论还是自己的理解,反正,有一种上师教言与自身体会能够融入的感觉。这种感觉太好了,几乎让我乐以忘忧。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所谓“人我”,是指对五蕴或者精神与的一种先天性的“我执”。“人我”的范围是什么?“人我”的范围就是精神和。

        该如何观察“人我”呢?我们依据的,是龙树菩萨的《中论》和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龙树菩萨通过五种逻辑,来抉择以上观点是错误的。月称菩萨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另外两种推理方法,总共有七种推理方法。这七种推理的方法,在中观里叫做“七相木车因”。之所以称作“木车”,是因为古代只有牛马拉的木车,没有现代的汽车、火车。为何以木车做比喻呢?因为它的构造和我们人是相似的。木车也像汽车一样,是由很多配件组成的。“因”是逻辑、道理的意思。七相木车因,即七种木车的道理。

        以上这段论,简直有数学推理的味道了。我且看看,上师们是如何把“人我”分成七个部分来理解的。

        七种因中的第一因,是抉择“我”与“五蕴”,或者“我”与“和精神”非一体。

        我们往往认为,“我”与“和精神”是一体,精神和就是“我”,除了和精神以外,不会有一个单独的“我”。

        这时,我们可以依次分解观察,首先分解。人的身体至少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头、两只手、两只脚。那么,这五个当中谁是“我”呢?若头是“我”,当然不对!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大脑,其他什么也没有的话,谁会说这是“我”呢?这只是一个头颅而已,不叫人。如果手、脚是“我”,也是错的。因为截肢的时候,可以不要左手或右手甚至双手,也可以不要双脚,但截肢者还是活下来了,还是认为有“我”的存在。在人体的每一个器官上,作同样的观察,也都找不到一个“我”。

        上面这一段相类似的,我也看过一些资料,是在西方传教的一位藏传佛教上师,利用西方人习惯的逻辑思维方式来解释“我”的意思。他的比喻是用汽车的部件来理解我的本质。当时我觉得这位上师真是太聪明了。现在看来,他也只不过是继承月称上师的办法,稍作改变而已。

        其实人的本质与车的本质一样,只是各种非人部件的组合,没有一个部件具备人的本质,所以,通过部分组合成的整体,可以推断,人本身并无固定的实质。

        接下来,上师继续论述,在超越身体的范畴,人是否有一个精神本质呢?

        还有一个希望,在精神上能否找到“我”呢?精神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眼睛能够看到精神吗?耳朵能够听到精神吗?不能。只有精神自己可以看见自己。可是,通过观察可以了知,精神是一刹那一刹那生灭的。就象电影胶片一样,在一秒钟里有24帧画面通过镜头,一帧一帧是分开的,不是一体的。但是,一帧的时间太短了,所以分不清24副图象的变化,看上去人物的举手投足就和普通人一模一样。又如,电脑的屏幕,一秒钟至少有50次的扫描,但这些是肉眼看不见的,因为变化太快了,所以就引起了眼睛的幻觉。同样,我们可以推理出心或精神就是这样一刹那一刹那生灭的。

        假如抓住现在的这一个刹那,在这一刹那之前,已经发生过的一系列刹那,现在是否还存在呢?这些都已经毁灭了,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了,而且也根本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时空里,它们已经彻底消失了。如果“过去”仍然存在于某一时空中,还有可能回去,但是,它已经不存在了。另外,现在的这一刹那之后、尚未发生的一系列刹那,当前是否正存在于另一个时空中,如同还未上台表演节目的演员,正在后台准备出场呢?不是这样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