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培养平等心 (3 / 5)
人类与其他众生有共情的特征,所以,劝导人们的慈悲,就比较容易。
“所有大菩萨,都以悲心而成就,所以,要建立平等心,得先建立慈悲心。”法露量强调到:“要我们吃素,百丈清规写得明白。那不是因为肉食有毒,当然,肉食确实也有毒,但不至于毒死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维护我们的慈悲心。众生既然是平等的,我们就难以忍心杀害它。”
到了寺院,亲自接触僧人的生活,才发现,他们的很多讲究,其实与这有关。
比如僧人们喝生水的时候,总要念咒,为那清水中的微生物超度。《西游记》中,吴承恩写唐僧时,有一句话。“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我少年时读到这一段时,总觉得描写得有点过分。但今天看来,他的描写是正确的。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惜,其实是在爱惜自身。因为,当你把自己与所有众生看成一体之时,你就会产生巨大的共情的。
“慈悲心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法露师这一句话,让我确认,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他接着说到:“但是,凭空让一个人产生慈悲心,也很难的。我们通常说入下屠刀、立地成佛,但一个屠夫,可能并不能放弃自己的职业,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正常的。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我们再把这个感情,缩小到人身上。”
他反复在说感情,这印证了一句老话“无情未必真豪杰。”而佛门这个清心寡欲的地方,也是最讲感情的地方。因为这种大情怀,正是菩萨的特点。
当年,我们看《三国演义》时,老是痛恨曹操的无情。毕竟,他杀了曾经的救命恩人。他杀了无数人,并且取得政权的方式,也掺杂了许多阴谋诡计。但后来看了《三国志》,读了他的诗,才发现,这也是一个有巨大情怀的人。
他的诗中,感叹当时中国诸侯割据,战乱纷飞,不得不出来改变这个局面。他曾感叹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对时代人民的忧虑。他不得不利用非常手段,来统一中国。因为他知道,中国如果不统一,战争就无法停止。百姓的生命,就得不到保障。
“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人民在战争中,失去的,是最宝贵的生命。所以,要改变这个局面,就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是当时最好的书生。父子三人,同为伟大的文学高手。但是,时代被迫让他们拿起武器,挽回这个乱世的局面。
他在称王时曾说,如果孤不称王,不知道让多少人,动起了称王的念头。那时,又将是多少人的死亡。
也许这一切,只是他给自己的野心披上一层温情的外衣。但就是这种外衣,也比刘备的高大。刘备,为了自己小集团的利益,居然说出:“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这样的话,不知道,他这样的态度,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
刘备为了成功,装傻充愣,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中国人的崇拜呢?除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以外,估计还涉及到人性。
中国人中,许多人的所谓道德,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比如,一个人发达了,如果他是为天人公德做事,不为自己的亲人做事,许多人就骂他,不讲亲情。其实,这种骂人的人,脑袋里始终抱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梦想。这其实是一种自私。
有的父母,逼迫子女,成就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其实也是一种自私,还披上了孝与不孝的帽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