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培养平等心 (4 / 5) 
        某一次,我到某开国元勋的故乡参观,当地有一个老头说他的坏话,我问为什么。其实,这位元勋从事业到道德上讲,都堪称伟大的典范,为什么他的故乡人,还在骂他呢?结果这老头的理由是:他没为家乡做过好事。
        原来,这种人的评价标准,是能够让我得到更大的好处,谁就是高尚的。要知道,这种开国元勋,他给的好处,是对全国人民都有的。这老头,也得了新社会的福。但是,他不这样认为,他想多得到许多,以家乡人的身份,成为人上人,就有意思了。
        当年毛爷爷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家乡亲人们来到北京,说自家人坐了金殿,自己也想当个大臣。结果,被老人家劝走了,许多家乡人,还愤愤不平。
        比如,你有一万两黄金,你把它均分给天下人,天下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没什么值得感激的。但如果你分给自己的亲友,亲友们会赞扬你。这种小九九,在中国历史,屡屡发生。
        当年邓公有一个故事,他的家乡想利用邓公的权力,为家乡经济做点好事,显得与其它地方不同。毕竟,邓公是这里的人,起码要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家乡人就委托邓公的弟弟到北京,劝说邓公为家乡给好处。
        兄弟俩当然感情深厚,邓公与弟弟在一起谈了一晚上,最有名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话意义重大。国家的领导人,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的,不能够仅为自己对家乡的感情,就有所偏心。正因为如此,自从革命以来,邓公从来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最多到了成都重庆。
        当一个人的情怀覆盖的范围越大,他的胸怀和志向就越大。如同菩萨,他胸怀的是,整个众生。而佛,胸怀的是,整个世界。所有时间空间,都是他慈悲的对象。
        在湖北时,我也听到过类似的声音。当年,林当副手的时候,大家充满希望。有个老者给我讲,要是林不倒就好了。我问为什么,他说,林不倒,估计武汉就会成为首都,湖北会成为全中国最发达的地方。
        我当时想,如果林真这么做了,他就不配做全国的领导人。这种自私的家乡观念,其实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而建立在全国人民之上的志向,往往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如同魏武帝,他的志向,也被骂为无情。
        但是,即使是这种小情怀,只是对自己人亲人的爱和同情,也是值得肯定的。一个人,只要有这一点同情,就可以作为前进的起点。绝对无情的人,很少存在,大概就是我们所骂的畜牲。
        法露师讲:“对自己亲人好,扩大到对身边人好,再扩大到对与自己有缘的人好,再扩大到,对所有人,都有慈悲之心,这是平等心的培养路径。其实培养起来也很简单,在情感上,可以将心比心。”
        我注意到,他加了一个定语:在情感上。如果不加这个定语,那是说不通的。法师水平如此之高,当然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人与人天生是有区别的,遗传基因就不同。有的人天生神力,有的人手不缚鸡。有的人聪明绝顶,有的人蠢笨。我们人的肤色都分黑白黄棕,何况其它特点。
        但人的感情,却是可以相通的。这就是平等心的基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